□閱盡
  超強颱風“威馬遜”給瓊粵桂三省區來了個下馬威:房屋倒塌,農田、果林大面積被毀,城區停水停電……然而,大災面前,一個小插曲卻吸引了眾人的目光。有網友發現,紅十字會發往災區的救災物資中,居然有幾千條棉被。南國七月,送棉被是否太過“溫暖”?有媒體質疑紅會救災的專業精神何在。紅會方面迅速回應,稱棉被是常備救災物資,有些老人、孩子確有需要。
  救災急如火,豈料“棉被”卻成了“主角”,掀起偌大的輿論波瀾,這恐怕讓人們始料未及。但細想想卻也有它的必然性。按照常理,在高溫酷暑的南方,酷熱難耐,此時送棉被,恐怕很多人都難以理解。因此,質疑紅會救災調撥棉被的合理性便在情理之中。尤其是,近年來紅會負面傳聞不斷,常處於輿論的漩渦中,也增添了不少人對紅會的不信任感。
  但不管怎麼說,紅十字會作為一個公共慈善機構,接受公眾監督是必不可少。因此,不管輿論的質疑恰當與否,它都需有虛懷若谷的接納誠意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次面對公眾的質疑,紅會方面不推諉,不敷衍,更沒有“神回覆”,而是從物資的申報、調撥程序,以及客觀需求等多方面迅速予以釋疑。公眾理解多少暫且不說,相比以往紅會經歷的諸多風波,應當說,這次紅會與公眾能形成良性互動,其態度和做法都值得首肯。
  其實,如果人們以理性的態度看“棉被”問題,恐怕並非就是非紅即白那麼簡單。盛夏的瓊粵桂,常規情況下確實不需要棉被,但對那些房屋倒塌,露宿於野外的人們,尤其是體弱多病的老人孩子來說,有床棉被或就可解決大問題。而從當地記者在災區現場瞭解的情況看,部分民眾也確實有對棉被的需求。這也證明,暑夏給南方災區調撥棉被,絕非“無釐頭”。
  慈善在中國還是個相當稚嫩的事業,它需要公眾的鼎力支持,更離不開專業機構與公眾建立的互信。作為近年遭遇了太多輿論激蕩的紅會,要想真正重樹形象,獲得民眾的信任,老老實實“被監督”是繞不過的坎。事實上,也正是這些年的教訓和磕碰,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紅會的運作水平。正如這次,救災物資尚未到達災區,人們便已第一時間在網上獲知了物資清單,這何嘗不是一種進步呢?公眾和輿論的監督,正是保證紅會透明、健康、公平運作的基礎。
  話說回來,假如紅會能從網友的“吐槽”中汲取有益成分,在救災物資的儲備及調撥中更完善,更有針對性,提升救災服務的水準,那或許是這次“棉波風波”的意外收穫。無論如何,災區還亟須各種救援,還是讓我們為急需救助的災區民眾多做點實事吧。編輯:楊日  (原標題:良性互動也是慈善運作的基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23gikun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